桌面浏览,效果更佳

从GPA3.2到世界名校,我是如何做到的?| Marvin

说来奇怪,我对任何带有总结性质的文章总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总结归纳固然好,但是洋洋洒洒千字文也难以重现整个历程里的细枝末节。有时候一点点运气的缺失,就能让你前功尽弃。所以动笔前,格外谨慎,分外小心,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但转念一想,其实总结不是真理,不求别人能照搬复现,只为了让人听听另一个故事,另一段历程。也许别人从文章里求的不是方法论,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份鼓励和信念,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千万种,永恒不变的是每一段经历里面的那一点点坚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也就宽慰了许多。


回想虚度的本科时光,悔恨万分

2005年来到哈尔滨,来到哈工大。十六岁上大学的事实总是能收获类似“神童“的第一印象,但是事实上心智的不成熟让我本科四年平平庸庸的度过(现在回想当时虚度的时光,悔恨万分,但是总归是要经历一些才有所成长)。以至于GPA只有3.2左右,英语四六级也就勉强500多分,所以当时从未想过出国这个选择。对我来说,出国遥不可及。只能通过考研来为自己争取一个新开始的机会。

好在顺利来到上海,来到交大。碌碌无为的本科时光刺激了内心的那一点点自尊,在一个新的环境,自然想要洗心革面,弥补丢失的那四年。


认定出国目标后,尽全力做好能够改变的事情

交大的出国氛围很浓。父母偶尔也电话吹吹耳边风,建议我出国念书。再加上我突然发现自己幸运的学了一门出国大户的专业:计算机。种种这些“不纯粹”的因素促使我研究生入学之后很快就给自己定下了出国的决心。那时一心只想申请博士。当然,很快也就认识到了本科的硬件背景显得毫无机会,硬伤明显。过去的无法改变,能做的无非是尽全力做好能改变的事情。

研究生GPA没的说,必须得拉高,3.7的研究生GPA算是给GPA这方面扳回一些;Research在实验室也要认真做起,不只是为了出国,毕业也有硬性要求(在交大的老板是CS系主任,硕士毕业的要求是一篇国际会议的论文),最后以一篇某ACM会的论文告终。

当有了目标,一切都不是问题,唯一需要对抗的只是时间。拉高GPA需要时间;发论文需要时间;最忙的时候在香港城大实验室白天做research,晚上抽空去背GRE单词的时候,更需要时间。纵然忙碌,却异常充实。从积极的角度看,自己平庸的本科成绩像一把锥子一样,不停地从背后刺激着自己快速往前赶,去赶那个出国的梦。这时,申请出国早已不再是一些“不纯粹”的因素的堆积,更是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个决心。当你发现在准备出国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迅速成长,结果就不那么重要,也多了一份坦然。这一阶段,领悟到享受过程这句话是比拿到offer更让我惊喜的收获。


最艰难的选择:学术 vs. 工作?

整个准备申请过程最难的不是准备考试,不是做Research,也不是写文书。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你是真的想做学术吗?因为这关系到整个申请的策略。这个问题一直成为内心的一块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在读论文做research不顺的时候,那种自我怀疑的感觉尤其强烈。

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是对学术十分憧憬的。可是在一次次参与过程中,逐渐发现现实跟理想相去甚远。读了上百篇的论文,依然很难找到某些人所说的那种快感,更多的是不喜欢。看到太多人为了发论文而绞尽脑汁研究如何各种发论文策略的时候,发现学术已经变味了。甚至自己在发了一篇所谓的”论文”而毫无任何兴奋,更多的是疲惫的时候,我觉得那个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

但是,已经快想好不想申博士的时候,其他压力也随之而来。国内已经在读硕士了还要再读一个硕士,是不是略显奇怪?是否值得?父母也多多少少会表示一些不理解。但最终要不要投入五年时间去走一个并不是很喜欢的路的风险是要自己承担的,所以选择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路才最重要。

回答这个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一直到我申请的后期才得以明确。所以一开始我的申请策略是混申:博士和硕士各申请一些学校。这也意味着文书需要写两种,毕竟两个方向录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考虑大多数中国学生出国时多少都会考虑申博士,我觉得在即将出发去美国读硕士之前一定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答案,因为我在美国看过太多因为在申请博士和找工作这两种选择之间摇摆不定而浪费了短暂而又宝贵的硕士时光的例子。如果一开始想清楚,那么来美国之后全力准备,无论是继续申博士,还是找工作,理应更有胜算。(后话,来到美国才发现,国内读过一个硕士的人大有人在,读博士中途放弃的人也不少。)


最初为申请博士做的努力帮助我拿到CMU Offer

最初申请博士的目标,最后以出国读硕士而告终,那之前有些准备是不是浪费了?略显可惜?不!

当初为了尽快出Research成果,可谓卯足了劲,读论文,参加会议。同学们都去实习挣钱的时候(交大CS的研究生找实习比较容易,学校对面就是微软和Intel),我却守在学校跟着实验室博士们做项目。虽然这些经历对我现在没有太多直接的作用,但是能让我在CMU的时候更好的完成学业。退一步讲,也至少让我认清了自己并不真心喜欢做Research。

读研的时候,有机会去香港城市大学的实验室做了半年的RA。当时也算是为了做Research添砖加瓦,这也是OSU的一个教授提供的一个机会,他跟我在交大的老板私交不错,所以这算是他对我的一个考察。可惜最后因为一心想读硕士了,选择没有去OSU,应该略损了些人品。但是这段经历在我简历上也算是为拿到现在CMU VLIS项目的录取提供了一些帮助,因为我周围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些交流的经历,背景都比较丰富,可能这也是国外项目比较看重的。因为这年头高GPA,高GT实在太多,可是光有这两高还是略显单调和审美疲劳。包括发了那篇论文,也可能让简历被别人多看了几眼。

总之,你永远想不到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和付出会在何时发挥作用。在权衡抉择的时候,若不去参与,你永远看不见最后。


如何解决选校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其实选校和选项目的时候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申请的时候我们大多只能通过项目和学校的描述来了解它们,但是有时候一些没有拿到台面上的私下的评价和感受才是最真切的。所以如果有机会,直接联系目标项目和学校的校友或者朋友们是最靠谱的方法。

在CMU,CS相关的硕士项目众多,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项目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项目是在硅谷校区。没错,这些项目的同学可能没多少机会体验CMU匹兹堡主校区的生活。但毕竟硕士毕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就算几乎所有大的IT公司都会去匹兹堡招人,但是硅谷校区的同学们找工作的便利程度更高。这一点比你想象的重要很多。

比如我所在的VLIS项目是除了CSD的MS之外(CMU的计算机正牌硕士录取要求很高),最好的项目。在CMU校园里面也是有口皆碑,靠的是这几年傲人的就业成绩——100%就业:上一届20个人里有7个去Google, 我这一届27个人包括我本人有12个去Google,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我已知也有10+人已经通过Google面试,处于Host Match匹配小组的阶段。这些数据都是我当年申请的时候根本无从知晓的。(我会在之后推出的学校内幕专题里具体描述,大家可以关注棕榈大道公共主页第一时间获得通知)


最后的决战申请

文书撰写自然是最后申请的重中之重。如何写好文书的精华文章已经数不胜数。就我自己来说,我更觉得如何做好organize也相当重要。我自己算是一个做事组织性很强的人,申请的时候文书修改的每一版都保存下来,命名标注清楚,电脑里面目录归档清楚。网上搜寻的各种关于申请的资料汇总在OneNote里面,分类标签打好。每周要为申请做的事情标注明白。甚至是邮寄材料的标签也要整理好,以防出错。相信我,把繁杂的申请资料整理好绝对可以帮你在被修改文书伤透心的时候不再为找不到想要的资料而崩溃和出错的次数。

拿到CMU的录取是2月9号。记得很清楚是因为那种拿到通往大洋彼岸,也是通往梦想彼岸船票的心情太美好了。等待消息的焦急过程,每天疯了似地刷邮箱的状态,应该是每个申请人必须经历的。只需要再耐心一点,总会有的。

在快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着窗外明媚的加州阳光和高耸却分外可爱的棕榈树,觉得生活如此平静和自然,早已没了当初刚踏上美国这片土地时候的兴奋。但打开回忆,回头看看三年前的自己,想想这三年的经历,才感叹这一路上早已成长许多,收获颇丰。

我相信这绝对不单单是我一个出国学子的心情。我也相信,若干年后当你身处海外,在一个闲暇的下午,你也一定无悔当初申请出国这一个选择……正如此时的我。

2014年4月,加州山景城



转专业申请三部曲:认清方向,找对关联,放松心态! | Luting

转个专业去读CS或许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路。两年的时间,静下心去体会算法的神奇魅力,去经历deadline前交不出代码的焦虑,都是非常美好的过程。当然在此之前,最起码需要收到一个学校投出的橄榄枝。那还等什么呢?有梦就去追呗!

 

转专业不是换衣服,自我审视定方向        

我本科的时候学习的是自动化控制,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发现,其实并没有一所学校的专业是自动化这个名字。而自动化这个专业在计算机、电子工程和机械这三个领域中都略有涉及。从自动化转向计算机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同学最后选择了机械或者电子工程。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数其实是打算继续攻读PhD,并且想要去申请的实验室都是和机器人相关。

多数学生会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专业,选择课程。而我认为应当更多得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再去找对应的老师,确定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对我个人而言,本科时候参加过机器人视觉制导竞赛,所以对算法,尤其是对AI(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非常有兴趣,才最终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

所以如果你还在读大二大三,一定要学会利用在学校的资源,多去参加一些竞赛,或者有事没事给学校老师发发邮件,看看有没有项目可以打打杂。很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了,去亲身经历,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有没有兴趣。

 

找准专业关联点,尽力做好眼前事

有很多人问什么样的人会被录取,有哪些特质人会被录取?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申请者,整个package都很重要,其中包括了GPA,G/T成绩,推荐信等等。然而,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PS就更为重要。你需要明确地表达为什么会对这个方向有兴趣,描述你以前的研究背景和这个方向有怎样的关联。

于我而言,除了竞赛的背景,还有学校社团组织的leadership,点滴事物写在文书里或许有帮助,也或许没有。其实,当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会想到会在申请上有些许帮助;只是自己内心一种爱折腾的本能驱使我这样去做。我渴望去添加生命的丰富度,渴望去认识更多的人。对于申请的态度也是如此,我希望去体验一下留学的经历,去一个不一样的国度认识不同的人。

投送完申请资料后,就是在电脑前等待学校回复了。过程中会有焦虑和不安;但我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结果会如何,尽力做好眼前事就行。

 

Dream offer未相逢谁料柳岸花明又一村

我分别申请了ME和CS两个专业。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以后想去当科学家,做和医疗相关的工作。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申了JHU的ME,因为那儿有一个机器人相关的组我很感兴趣。我和那为老师通过email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和小秘也聊得很开心,认定这就是我的最优选择,申请的时候特别有信心,却出乎意外得最终被拒。这对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让我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做不了跟医疗相关的事。

郁郁寡欢得去了西北大学。谁料正是因为如此,我很幸运得遇到了我现在的导师。她在芝加哥一个研究所做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正好在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认识她之后我就参加到她的组里,看着她一步步组建lab;自己也开始真正接触到一些和医疗相关的研究,做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事。

人生的美妙在于可以做白日梦,可以去幻想自己的未来会如何。也正是这些白日梦的存在,让我更有动力去做一件事。申请这件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也是给自己做一个白日梦的机会,让我去幻想未来我会在哪儿,会去做一些什么。被几所学校拒绝真心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去努力、去坚持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命运会给你带来更好的东西,甚至能够比你幻想的有趣得多。

 

最后,想对学弟学妹说的是:

成功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位。我并不觉得能申请到一些大家认为还不错的学校就算成功。人生有太多的路要走,申请只是一个小小的门槛。你跨过去了就过去了;当然,如果你没跨过去,相信我,不是每个人非要通过留学这条路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去坚持自己内心想要做的事,付出时间去努力,命运终究会青睐你!





返回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宝典